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巧用课本插图,提高课堂教学

阅读:2044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1/14 9:06:23

 

──浅谈课本插图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袁飞林
自从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插图”就成为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本插图和正文,阅读材料,活动等内容相得益彰,使教材图文并茂,增强课本的可读性和说服力。前苏联著名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把画片带进教室,就是哑子也会说话了。”由此可见,地理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插图”,加强和改进插图教学,引导学生从读图中掌握地理知识,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发展观察、思维和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多种素质。近年来,笔者经常运用课本“插图”进行教学,深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也比较明显。
从形式上看,地理教材中的插图可分为地图(地理事物和现象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漫画和史料图等几类,它们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各有侧重。那么,课堂上如何巧用课本插图,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图文并释,相辅相成
众所周知,地图被誉为地理的“第二语言”,它与文字相辅相成。插图印证文字内容,文字描述插图。对课本插图的分析,也就是对地理文字知识的传授过程,掌握了插图知识就能更好地理解教材的文字内容,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把地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三的第一章第一节的“地理环境差异对地理区域发展的影响”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充分利用课本插图显示出的信息,从长江三角洲平原和松嫩平原的地理位置、气候、土地等方面分析,两者在农业、商业贸易、工业等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差异,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环境差异对地理区域发展的影响。
二、以图提问,通俗易懂
课本插图是课文的再现和补充,利用图片提问能起到培养学生观察思维的能力。如讲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时,教师可以展示田纳西河流域电站分布图、气候和地形图,并提问:TVA为了开发航运和发电效益,为什么要在该流域建许多水闸和大坝?提示学生结合该地区的气候和地形图,分析气候和地形如何会影响航运和发电效益,由此可得出该流域建许多水闸和大坝的目的。再如,讲山西能源综合利用时,教师可展示课本山西煤炭产业链的插图,引导学生分析该图,并适时提出这产业链带来怎样的结果?学生通过分析会很快得出:能提高煤炭的综合利用程度,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从而使山西产业结构多元化,提高山西能源工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了产业结构升级。通过此种教学,可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三、适时读图,释疑解难
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原理性、规律性较强的内容,有时利用课本插图可以在教学中收到释疑解难,帮助理解与记忆的作用。如讲到“地球上的五带”这部分内容时,初一年级的学生感到抽象,难于理解和接受。倘若利用课本中的五带分布图和图片,再叫学生看图叙述,便容易达到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再如讲产业转移可促进区域产业分工和合作时,学生会较难理解。教师可指导学生读产业典型产品周期示意图和产品生产环节的价值链图,并用探究式教学方式,这样更能使学生理解各个国家由于经济水平存在差异,可根据自己的实力,发展处于不同阶段的产业和同一产品生产的不同环节,从而使各国之间形成产业和产品生产过程的分工和合作。同时也令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理解和记忆深刻。
12
     来源:  编辑:桂岭游子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