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语言(语句)理解以及赏析
十多年以来,语言(句子)理解的题目一直出现在散文阅读当中,而且每年在考查散文的高考试题中有10多个题目一定是考查句子的,比如句子的含意,句子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句子的修辞手法,句子的作用,作者的意图,等等。近四五年来,随着课改区陆续走进高考,小说的考查也开始逐渐引起命题者的注意,走进命题者的视野,但是对语言的理解以及赏析类的题目一直没有引起重视,今年则打破了这个惯性思维,命题者开始关注小说的语言问题。在今年的题目中关于语言的题目基本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描写类的语言,二是作品中人物的语言。
设问方式一般是:第一,句子在文中有何含意?有何作用?第二,画线句子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总之,无论哪一类语言,都是属于鉴赏评价层面的考查,难度较大,属于能力层级的D级。“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这一考点在今年的小说阅读题目中得到较为初步的张扬。应该说,这是一个动向,值得高三老师以后多加关注。我们先看看题目:
1.结合文意赏析两处划线部分。 (山东卷)
2.对小说中画线①处的人物语言进行赏析。 (安徽卷)
3.怎样理解第l3自然段“他是否像那个铁铃铛,尽情地唱过了呢”在文中的含意?(四川卷)
4.请分析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的妙处。 (四川卷)
分析:1.山东卷的题目从文中看来侧重于对人物描写的语言的赏析,2.安徽卷侧重于人物对话语言的赏析,3.四川卷的“含意”,难度较低,限制性很强;4.四川卷的画线句子的“妙处”,回答面就广了,涉及句子的含意、技巧、手法和作用。四个题目中,有3个题目涉及赏析(包括一个“妙处” ),难度加大了。
涉及语言(语句)类的题目,这些年考生的理解和回答都不算好,得分普遍较低;今年又增加了“赏析”这个难度,意在提醒我们的老师,在高三的教学和复习过程中要关注赏析性的题目,引导学生怎样处理。
(六)题目含意的理解
含意丰富,意蕴深远,耐人寻味,应该是微型小说题目的共性,没有哪一种文体像微型小说这样具有普遍性,题目含意的丰富性也应该是微型小说的特点。正因为如此,引起了命题者的高度关注。今年共有3个题目涉及了小说题目的问题。我们看看吧:
1.“审丑”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山东卷)
2.小说的题目是“血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全国新课标卷)
3.请结合全文谈谈“铁铃铛”在文中的意义。 (四川卷)
分析:题目往往双关,甚至拥有几层意思,含意丰富。化抽象为具象,可以是线索,可以是主题,可以是小说寓意,可以揭示人物外部形象或者内在性格,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并没有把探究类题目单独罗列,因为探究类题目在命题时有明确的指向——针对什么来探究,小说人物还是故事情节?表现手法还是语言特色?自然场景还是人物场景?等等,这些问题,我们都不易归类。因此,单独罗列也是不恰当的。但是,探究类题目在2011年的高考题目中还是占有了一席之地,全国课改卷、江西卷和辽宁卷都涉及到了。比如:全国新课标卷的第4题,“小说的题目是“血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江西卷的第18题,“小说的高潮是中年男人捡走了小包。如果这个人物没有出现,瓦萨卡会不会将小包据为己有?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7分)辽宁卷的第11题的(4)小题,“小说主要由加乌乔“烙牛”和马乌罗“救童”两个片段构成。你认为哪个片段更精彩?请谈谈你的观点,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陈述理由。”(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