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浅谈政治课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

阅读:941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1/10/20 9:41:22
邛崃一中    李红秀
当代的中学生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整天接触的是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他们希望政治课老师能真正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就他们所关心的一些诸如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国际形势的变化等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给他们以信服的解答,希望通过政治课学习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改革,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研究学生的需求,把提高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与学生的需要结合起来。这样,政治课教学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课堂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是创设能激发兴趣、启发思维教学问题情境。
如果说,教学设计中确定目标和内容这一环节回答的是“教什么和学什么”的话,那么,选择合理例题的教学方法这一环节解决的就是“怎样教和怎样学”的问题。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最能体现创新教育的一个途径就是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即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机遇和氛围。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激发兴趣和启发思维,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兴趣是构成学习心理的动力系统中的最活跃因素。思维是能力的核心,启发思维是政治教学中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进而提高学生素质关键的一步。因此在政治课中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认知的动力系统和智力系统处于兴奋状态,使学生的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全身心参与投入,在创设新环境中,能产生碰撞,开拓思路,这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许多基本理论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材料。比如:《哲学常识》第二课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其中第三点就是要有创新精神,坚持与时俱进,促进新事物的成长。我引导学生从哲学理论入手理解创新的必要:因为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要想发展必须站在上升、前进、发展的立场上去促进旧事物的灭亡,创造新事物。在当今世界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形势下,“发展是硬道理”已成各国的共识,要发展就必须创新。我向学生介绍《新思路比资源更重要》的典型材料:杜仲原是我国四川、云南等地的一种树,其树皮是名贵的中药材,日本在10多年前才开始种植,现却将我国弃之不用的杜仲叶开发加工成杜仲茶,具有利尿等多种功能,时下已成为日本市场上最受欢迎的茶饮料并销售到中国,取得了极佳的经济效益。我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中国人眼里不屑一顾的东西到了日本人手里却身价倍增呢?难道中华民族不如日本大和民族吗?这些问题象一束飞向夜空的灿烂的焰火在学生心里燃起思维的火花。我及时点拨:我们中国人并不比日本人差,我们缺少的仅仅是一种意识——创新。日本人在自身资源匮乏中找到了比资源更宝贵的东西——创新品质。同学们你们作为21世纪祖国的建设者难道不应从日本人身上汲取那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创新精神吗?这种带有感情的激励既唤起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也启迪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巧妙设疑,激励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寻找答案,教师及时点拨补充,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不断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断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启迪了学生创新的思维,他们的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二、重视学法指导,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地、能动地参与,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才能转化为个体的创新能力。从学法指导入手,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这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法指导的设计是有层次的,以自学方法为例,第一层次是预习,给预习提纲,指导学生学会逐字逐句的阅读,理解其中的关键词语,然后是逐段逐节的阅读,理解并归纳其中的重点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学习阅读方法;第二层次是指导学生学会整理笔记、比较、归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根据所要学的知识,结合社会实际提出问题,以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三层次应该让学生学会独立获取信息,并且将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结构结合,主动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或问题解决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地获取知识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质的飞跃。
政治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抽象性和时政性。从教学内容上,思想政治课必须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紧紧抓住社会热点,运用教学新手段和教学新方法,实现思想政治课的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我在《经济常识》第八课教学中,讲解我国发展对外贸易必须正确处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关系时,我不失时机地抓住中国入世后关税取消的热点,引导学生将这一热点与教材知识点紧密结合,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综合分析。启发学生思考:我国怎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如果你是企业经营者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是企业职工作为劳动者你该怎么做?学生发言踊跃,情绪激昂:只有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开发高精尖产品占领国际市场,抢占制高点,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激励学生: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炎黄子孙的不懈努力,需要你们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民族的重担就落在你们肩上,你们一定要努力啊!这样以情激情以理服人,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激发学生创新的紧迫感,并且点燃了他们内心深处潜藏的创新的火焰,“我要创新”的观念明灯般地挂在每一个学生的脑际。
三、在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一般能力培养紧密相连。
创新能力是在一定目的和条件下,个体可能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与一般能力中具体能力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要与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相结合。
(一)发现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是从外界众多的信息源中,发现自己所需要的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政治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内容非常丰富,在外部世界中,存在着大量复杂的信息,其中有些是常规性问题,有些是创造性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去鉴别、选择有关问题。但由于以往的知识经验、习惯、情感以及流行的观念与见解深刻地影响人们的认识与活动,人们通常获取的问题往往只限于自己已有的知识范围之内,重视常规性问题,忽视了对创造性问题的探索。能否发现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有关的信息,完全取决于敏锐的洞察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从而来发现问题。比如,在讲高一经济常识三产业中的我国农业这一问题时,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农村参观,培养学生观察力,从而来发现问题。具体的做法是:(1)做好参观前知识准备,教师在课上讲清“农业问题”的知识点,使学生了解我国农业现状、农村问题和党的农村政策以及如何发展农业的途径。(2)明确提出此次参观的目标。要求学生注意观察该村的农业投入、抗灾能力、基础设施、生产经营状况、农业收成、农业政策、村办企业、劳动者文化素质等。方法是听介绍、参观、座谈、个别访问等,在各项活动中,都要指明观察的重点。(3)实地观察中给学生以具体的指导。(4)指导学生总结观察结果。通过参观,学生获得了大量的感性材料,教师要求学生用写观察报告的形式总结,通过学生之间的对比发现观察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又激发了他们热爱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积极思考。
(二)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辩证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引导学生运用矛盾分析方法,从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坚持逻辑与历史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政治课教学内容中直接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总的看要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首先使学生了解丰富而生动的辩证法事实,通过分析、归纳,使学生了解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的道理。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要注意纠正学生从单一侧面绝对看问题的思维倾向。例如,在讲改革开放巨大成就时,简单的说教效果往往不好,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然后进行课堂讨论,讨论中,学生对改革开放中的成绩和问题会产生不同看法。教师针对学生的分歧意见引导学生从自己家乡的变化,有的从报刊的数据事实,反复论证观点,经过一系列的分析综合的思维活动,学生对改革开放20年成就形成了比较统一的认识,其辩证思维能力也获得很大提高。
(三)实践能力培养。所谓实践能力就是指能够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中问题的解决或对自身实践活动的指导的能力。政治课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创新能力,如社会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会调查能力、政治参与能力等。这里的培养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具体的社会问题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其实是一种创新能力的培养。思想支配行动。实践上的创新,先要思想上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应与思维方法的训练相结合,尤其要重视与创新能力密切相关的,如突破定势思考法、发散求异思考法、放胆猜测思考法、标新立异思考法、追奇创新思考法等的训练,只有充分发挥各种思考方法的威力,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做到奇思妙计,有如泉涌,具有极大的创造性,并最终在实践活动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和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我们应努力追求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5年第8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5年第11
方俊民:《认知心理学与人格教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附件大小:163K  附件下载 来源:网络  编辑:李红秀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