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从抒情文体向议论文体的历史过渡

阅读:4408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1/10/8 11:48:31
  ――2011年高考作文题目纵横谈
2011年高考作文题一出来,就遭到各种批评,新京报6月7日的社评认为“新意不足”,理由是“与现实相关的命题”“几近绝迹”,这可谓睁着眼睛说瞎话,明明与现实相关的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全国卷II卷:代买彩票,新课标卷:中国崛起的特点,北京卷:中国队乒乓球包揽金牌 ,福建卷:袁隆平的梦想,陕西卷:中国的发展,天津卷:我生活的世界 ,浙江卷:我的时间(有关偶像:钱学森、袁隆平、刘翔、张艺谋等)在全国二十家命题中,有八家之多,点了百分之四十,怎么能说几近绝迹?为什么会产生这样荒谬的指责呢?原因很难说是作者的粗心大意,更明显出于一种狭隘观念,命题只能直接与社会感性现象有关,否则就是脱离现实,“了无新意”。其实,这种批评本身才是“了无新意”。所谓“与现实相关”,在作者心目中,限于“社会事务的参与或管理”。这不但比之往年的机械反映论更为狭隘,而且有词不达意之嫌。要求还没有走出校门的高中生,以“社会事务的参与或者管理”为文,不是强制闭门造车吗?什么叫做“与现实相关”?说穿了就是与时事相关,但是,学生凭什么去与时事相关呢?真正与现实相关,离得开学生主体正在成长发育的心灵吗?如果这一点没有多少疑问,那么河南省的卷的“长大”四川的“总有一种期待”,江苏的“拒绝平庸”,山东的“这个世界需要你”,甚至安徽卷的“时间在流逝”,不都是贴近现实的主体的触发点吗?
全面分析起来,今年的命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一如既往,比较适合抒情的,如山东题:这世界需要你,四川题:总想有一种期待,重庆题:情有独钟,江西题:孟子“三乐”。无可讳言,此类抒情题,在导向性与开放性的把握上,过于导向性,个性化发挥空间甚小。命题水准落后于前些年。江西题虽为材料题,然而连主题都规定死了(孟子三乐,“应当成为我们今天崇尚的人生之乐。)所幸,此类平庸题所占比例不大。更多的,是第二类,抒情性与理性议论兼容,但是,更侧重于智性分析,如北京题:中国乒乓球队在各类世界比赛中包揽冠军,题型的特点是提出荣誉与球艺发展的矛盾。天津卷:从望远镜、显微镜、反光镜、哈哈镜、三棱镜中选择两种镜结合自己的感悟为文,立意的核心就是两种不同的效果之间差异,这和江苏作文题目“拒绝平庸”异曲同工,核心就是“不避平凡,不可平庸”的矛盾。事实上,这类题目,如果光是从抒情诗意方面着眼,是难以出格的,局限于抒情肯定缺乏竞争力,只有在内在对立中分析出转化的条件,主题才有可能深化。第三类,则根本上是理性分析题,也就是说,最适合作议论文,很少抒情的用武之地。浙江题,一代又一代的偶像,写进了种种励志读本,然而其成功很难复制,因为时间在变,万物在变,成功的赋予也在变。题目把矛盾揭示得很彻底,可惜的是,题目的文字太繁琐,特别是最后的“人生的真谛不在复制别人的成功,而是认识自己,在合适的时间里做好该做的事。”间直是画蛇添足,主题本来应该由考生自主确立的,命题者却在越俎代庖。在这方面处理得比较理想的是上海题: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契柯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
     来源:网络  编辑:xiaoxiao@126.com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