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高中化学教材要定期修改和纠错

阅读:2638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1/6/30 18:07:42
摘 要 从自身在中学化学教材的使用中发现的问题、及实验区老师使用新教材发现的系列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比较,提出了对高中化学教材定期修改和及时纠错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看法。
关键词 知识性错误 不严密 订正 纠错
众所周知,教材建设的三要素是教材编写者、使用教材的广大中学教师和学生,随便打开一本高中化学教材,在教材的说明或者后记中都有诸如:“希望广大教师和研究中学化学的同志们提出批评和修改意见”、“希望广大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在教材试用过程中继续提出意见和修改建议。”“我们还要感谢使用本套教材的实验区的师生们,希望你们在使用本套教材的过程中,能够及时把意见和建议反馈给我们,对此我们深表谢意,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完成教材的建设工作。”当然这有些可能是客套之言,也有的新教材干脆连这种客套之言也省去了,完全以一种教材主宰者的身份出现。实际上,纵观已经使用过和正在使用的各种高中化学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广大一线中学教师和学生都发现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这样或那样的不严密之处,有些甚至是明显的错误,有些错误甚至可以流行达10多年之久,给高中化学的教学带来严重不便,而教材每年都在发行,如果能在教材的每次重新印刷之时进行及时的修改和纠正的话,就可以避免教学时带来的尴尬和不便。诚然,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难免有当局者迷的情况,在教材编写和审定过程中,虽然经过反复检查和审查,可能还会有个别地方不易发觉,就如同我们写文章一样,虽然文章初稿完成之后经过了自己反复的检查,有些错误自己不易发现一样,非常遗憾的是我国文革后的高中化学教材,一旦一种版本一经使用,常常是对教材在使用中发现的谬误及不严密之处视而不见,没有对教材进行及时的修改和纠错这里根据我们使用高中化学教材的自身经历、以及现行使用的新教材中仍然存在的一些知识上的不严密和错误、以及在教学杂志上看到的一线老师使用教材的研究成果写成此文,以期引起教材编写者的注意。
      一、教材定期修改及纠错的必要性
1 避免发现和知道教材错误的教师教学中的尴尬
记得1991年下学期,笔者还在川东的达县中学教授高中化学时,当时是使用的高中化学(甲种本),众所周知,文革后的高中化学教材对乙醛和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教材都一直表示为:CH3CH2CHO+2[Ag(NH3)2++OH-→CH3COO-+NH4++2Ag↓+3NH3+H2O,在当时的教材中,葡萄糖与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教材又都表示为:CH2OH-(CHOH)4-CHO+2[Ag(NH3)2++2OH-→CH2OH-(CHOH)4-COOH+2Ag↓+H2O+4NH3,我的学生学习到这里时,对二者都是发生银镜反应,同时都是醛基被同一物质所氧化成羧基,前者是生成对应的羧酸铵,后者却是葡萄糖酸与氨共存,百思不解,正好他们当时手中有一本刚来的《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上面发表了一篇上海某知名化学老师的文章,解释为什么这里前者是生成乙酸铵后者只生成葡萄糖酸和氨的原因,文章认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乙酸的酸性比葡萄糖酸强的原因,学生将教材和文章一起拿来问我,我通过查找两种酸的电离常数、和从电子效应、同浓度的两种酸中氢离子浓度的定量计算这三个方面论证的结果:刚好相反是葡萄糖酸的酸性比乙酸强,写成了一篇《究竟应生成什么》的短文发表在《化学教育》1992年第3期上,从而将后者的反应方程式更正为:CH2OH-(CHOH)4-CHO+2[Ag(NH3)2++2OH-→CH2OH-(CHOH)4-COOH++2Ag↓+NH4++H2O+3NH3,但是令人遗憾是的,不但甲种本教材在以后继续使用的几年中没有改正这一明显的知识性错误,连同期使用的高中化学教材的乙种本和人教社94年在甲种本的基础上改
编成的读本都没有更正。笔者每每又讲授至此时,常有锥心之痛和困惑,是像九斤老太太一样
喋喋不休地跟我的学生说教材这个地方的叙述是错误的?还是默认错误的东西?尽管96年的世界中学生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上也考查到这一知识点,最后专家一起来讨论的正确结论也仍然是和我们研究的结果一致。令人欣慰的是在96年新版和2003年人教版化学教材已经进行了更正。在我们的化学教学生涯中,还将甲种本和同时使用的乙种本中发现的有机化学部分的知识性错误,总结在一起,写成了一篇题名《浅议教材有机部分的几个长期失误》的文章发表在《中学化学》95年第2期上,尽管马上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办的《中学化学教与学》95年第2期转载,这些错误都只有在以后的新的版本教材中才逐步更正。
尽管当前新的高中化学教学在实行新的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的准绳下同时实行着多种版本的新的高中化学新教材,我们认为教材知识的呈现方式根据各种教材主编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同而有所区别,但是教材中介绍的知识、插图和实验的准确性,也和其它科学的发展一样,随着广大一线教师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教学研究新成果的不断出现,暴露出教材中的一些准确性、科学性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也许由于“智者千虑”的原因,也可能或者因为不同教材的主编们因工作的繁忙,没有能够及时收集教材在使用中的反馈信息,一版再版,问题依旧,使广大一线老师发出在教学中有和笔者以前一样的《挥之不去的困惑》[1]的尴尬境地,如果教材能够及时的定期修改和纠错,老师在教学中是完全可以避免这种窘境的。
2 增强教材的权威性和学术性
任何教材在编写中都不可避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不严密甚至错误之处,关键是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后如何来处理问题。在新课程改革中,虽然强调用教材教而不再是奉为圭臬地教教材,但是教材仍然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虽然在教学中倡导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整合和加工,但是对于理科教材而言,也还是应该保证教材对师生呈现的规律、概念、实验应该是经得起检验和推敲的真理。
请看人教版必修Ⅰ中对初中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教材在分析了木炭和氧化铜的反应后是这样叙述的:“也就是说,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这样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2],从语文的角度看,这里前半句是对氧化和还原反应的关系的定位,它们是互相以对方为存在前提的,是不能作为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前提的。笔者在组织学生试讲这部分内容时,几乎是全体学生在这里都是要认为这是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定义。很明显,教材这里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定义是不具有权威性和学术性。相信每一位同行读过教材这里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定义后,可能都会产生和笔者一样如鲠在喉的感觉。我们认为旧人教版教材3]在分析了氢气还原氧化铜后对此概念的定义“像这样一种物质被氧化,同时另一种物质被还原的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更严密。
及时定期地对教材修改和纠错,无疑可以增强教材的权威性和学术性。有利于新教材的建设和完善。
二、当前应该修订和改错的内容
1 关于乙醛发生银镜反应反应方程式的表述
关于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在一、中已述及:以前的旧教材都用离子方程式表示为:CH3CHO+2[Ag(NH3)2]++2OH-→CH3COO-+NH-4+2Ag↓+3NH3+H2O,2003年版人教版和现行的鲁科版和新人教版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CH3CHO+2Ag(NH3)2OH→CH3COONH4+2Ag↓+3NH3+H2O[4],在苏教版中用通式表示为:R-CHO+2Ag(NH3)2OH→2Ag↓+R-COONH4+3NH3+H2O[5],众所周知,这与中学教材中告诉学生的氨的性质是不符合的:“氨溶于水时,大部分NH3与H2O结合,形成一水合如果(NH3·H2O)……,在常温下,一水合氨中有一小部分(约1%)电离成NH4+和OH-[6]据此叙述,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应该表述为:CH3CHO+2Ag(NH3)2OH→CH3COONH4+2Ag↓+2NH3+NH3·H2O,并且还同时有:NH3+H2ONH3·H2O的反应才是准确的。
2 关于离子反应的概念的描述
 关于此概念的介绍,2003年以前的各种版本的人教社旧教材都没有单独作为黑体概念,都只是这样叙述:“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的反应就实质上就是离子之间的反应。这样的反应属于离子反应”无可厚非,但是从2003年的人教版教材和现在的各种版本的新教材,都作为黑体概念在教材中出现了,2003年的人教版仍然叙述为:“即可将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统称为离子反应[7],新人教版教材基本上保持了该概念作为黑体概念以前的叙述:“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这样的反应称作离子反应[8],鲁科版教材则在举了几个具体化学反应后叙述为:“像上述反应这样,有离子参加的化学反应称为离子反应[9],苏教版则在举例澄清石灰水和氧化钙溶液反应后叙述为:“我们把有离子参加的化学反应称为离子反应[10]。我们觉得离子反应既然作为黑体概念出现,上面的叙述是有欠准确的,其实中学化学教学中,不乏要求写出诸如钠、钾等活泼金属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无疑这也是一类离子反应且其离子方程:2Na+2H2O=2Na++2OH-+H2↑,2K+2H2O=2K++2OH-+H2↑相信不少老师在教学活动中都不得不重新给离子方程式定义为:凡是有离子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叫做离子反应,这样会使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更准确和科学,无独有偶,笔者在网络教学的视频上,也看到土豆网上的北京特级教师辅导教学视频也这样处理[11]
3 部分实验的科学性商榷
12
     来源:网络  编辑:rongerkl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