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引导学生自主创设问题情境

阅读:753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09/10/14 20:29:15

中学生正处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期、转型期,能力要求急剧攀升、理性思维显著增强,要注意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其全面发展。但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信息交流呈单向传输方式,即教师讲,学生听,教学目标、内容及方法、进程都由教师决定,学生的任务就是彻底的应试和接受评定;教学基本上以知识传授为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受教师关注不够;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过于关注学业成绩的结果,忽视对学习过程的考查,过于重视纸笔测验,强调量化成绩,对其他评价方法不够重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地位,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低下,创新意识不足,很少对现实情境提出自己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地制约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影响了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取决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而思维一般是从对知识的质疑问难开始的,即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要思维的愿望,使学生能自主地创设问题情境,由被动思维到主动思维。新课标把学习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提出来,重视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体验、感受,重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思考、质疑、批判、发现、求证的过程,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培养其批判意识和质疑精神,学生真正成为自身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发现者和传输者。因此历史教师应从只重视知识结论让学生去记忆“标准答案”向注重教学过程和方法转变,为学生创设观察、发现和交流知识的机会,促进师生、生生互相交流启发,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让不同的学生得到发展,掌握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技能。

下面浅谈我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些做法与体会,请多指教。

1、通过范例教学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网络,初步掌握历史学科学习方法。从依托学科知识,利用学科教学理论、方法培养人才的角度讲,以往历史教学中的一些有效做法如历史主体知识的落实、历史线索的梳理,历史概念的把握、历史阶段特征的归纳,讲、练、评的有机结合等要继续坚持,况且如何解决初高中的衔接问题,使学生尽快适应专题模块化的学习,教师在概念方面的讲解、方法上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在讲新课阶段,要注意通过系列问题的设计还原历史细节,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深化学生对历史结论的认识。如在“一国两制”一节教学中,我事先设计了一连串的问题,清晰地展示讲课思路:1.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什么没有马上收回香港?党的第二代领导人为什么能够成功地收回香港、澳门呢?2.为什么要用“一国两制”的办法来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呢?它是不是解决港澳台问题的最佳途径?在香港、澳门为什么保留现有社会制度?3.请结合史实说明台湾是我们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4.台湾问题为什么显得如此复杂?影响台湾和平统一的因素有哪些?放弃台湾任其独立行不行?5.面对今天的局势,解决台湾问题和平统一和武力统一什么方法更好?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系统整理归纳,培养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的能力。这样,一方面通过逐层分析,步步深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尤其对于比较抽象的历史概念,把每一个概念分解为若干小问题,层层推进,使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教材信息资源、教师提供的材料,经过思考、讨论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归纳、比较、概括,并作出解释,深刻地理解概念。另一方面,于看似无疑处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反复地提出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逐渐养成对课本、教材质疑问难的习惯,并且活跃了思维,为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历史兴趣、引导学生对历史发展规律进行认识和探索打下一定基础。

在教师讲授之余,对于高年级基础较好的学生,可根据学生已有水平,由学生经过充分准备自己来讲,面对与历史人物相同的问题和抉择,学生需要先了解他们所处地时代和社会环境,能够了解洞悉不同的历史人物及其动机,思考可能出现多样性的结局,也就有助于认识历史发展的过程,领悟不同历史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这样既可以较好完成教学要求,同时更能够充分地锻炼学生的能力,不失为教师主讲的一种有益补充。如引导学生科学评价苏联的经济建设成就与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了解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

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特别是古代史、世界史知识还是比较陌生的,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精心选择与教材内容紧密相关,难度适宜的新材料,充分利用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历史遗存、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课程资源,补充与教材有关的历史知识,布置如探究性学习、小组调查、历史访谈等实践性作业,把历史学习与社会活动相结合,编写教学资源库,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并发挥计算机的信息处理功能,建构生动科学、多向互动的教学资源,做到生动活泼的形式与科学健康的内容的统一,为学生创设准确的科学情境,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使学生同以往时代、地域的人交流对话,摄取全人类的智慧与经验,进行情感的交流、智慧的碰撞、生命的对话。如在讲授美国史时,通过插播录像片着重向学生补充介绍华盛顿、林肯、罗斯福等著名总统的生平,因为他们的举动折射了美国的发展史。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重视历史问题的史鉴功能和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关注解决热点问题的思路,如在讲明清赋税制度改革时可从赋税制度改革与人身依附、减轻人民负担、人口增长的关系,以及由此引发的人与耕地、自然环境变化的关系等方面分析其现实意义。

2、教师应根据年轻人争强好胜、善于争辩、勤于思考的个性特点,积极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首先引入一些不同的甚至相矛盾的史学观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言,讨论争鸣,倾听学生的各种想法和观点,既积极肯定和欣赏学生的思维成果,又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即使他们的观点不正确也不轻易否定或妄加评论,然后在学生充分思考和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依据史料,通过集中思维,让他们最终自我否定和改正原来的观点,特别是区分信息的真伪,反复推敲观点,培养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如在评价鸦片战争性质时向学生展示中西方史学界不同观点引导学生进行辨析。其次教师应经常有意识地让学生分工合作,指导学生根据兴趣确定对某一专题进行讨论,并据所选专题结成不同的小组,并指导学生在合作基础上确定如分配学习任务、辅导同伴、协调小组成员间的分歧、归纳小组成员的观点等,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与同伴合作。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好指导学生的尺度,及时了解学生遇到的困难及需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切忌将学生的研究引向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研讨完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展示方式可包括考试、调查、写小论文等多种形式,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并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让学生普遍获得成功的体验,又让成绩突出的学生脱颖而出,如此则学生不仅充分发挥了自己个体的才智,还发展了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了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和成果,养成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的集体意识,形成了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的心态。这不仅促使问题得到解决,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去解决不是由自身个体所能解决的问题,为学生以后走上复杂的社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如在学习战后世界经济发展时,引导学生合作研讨罗斯福新政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调查经济全球化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再次,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探讨往往由于年龄和经验不同,会自发出现一些意外解答,教师应随时准备打破框架,改变分析方向,从熟知的课文和史料中解读出新含义,发现新变化,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看成可利用的资源,努力发现每位学生学习中细微的亮点和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对学生反应的敏感性、对教学过程的自我修正和自我控制能力等,把教学作为师生共同探索新知,围绕着解决问题而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如在学习“苏联的经济建设”一节时,教师引导学生从俄国的历史、社会经济结构、国际环境等方面来思考,使学生理解政策的制定与国情的关系,引导学生讨论计划经济的优点和缺点,使学生理解计划和市场都是一种经济管理模式,都有其优点和缺点,要正确应用。

综上所述,历史教师应立足新课标,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识规律出发,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新课改中开阔视野,全方位认识历史事件,勇于质疑,寻找资料论证新结论,形成持久热情和动力,培养创造性的学科思维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来源:本站|www.jb1000.com  编辑:yuxiuy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