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是高考的第一天。今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题材是,根据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的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和契柯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戒指上的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以“一切都会过去与一切都不会过去”为题,书写自己对这两句铭文的感受。(6月7日《新民晚报》)
应该说,每年的高考作文,都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其一,作文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和印记,要能体现“与时俱进”的思想。所谓“什么时代唱什么歌”,什么年月命什么题。对此,很多人都有切身的感受。比如,1977年北京的高考作文题《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承载了太多的意义和重量,就引起了当时很多考生的强烈共鸣。比如,一位考生用充满深情的笔写道:在中国人民大学二分校新闻系78届的40名学生中,只有两个是有孩子的。“抱着孩子上大学”,令田惠明有一种隐隐的尴尬。每天把孩子送到幼儿园,田惠明都要把自行车前梁上的小板凳卸下来,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藏好,下课后再装上,去幼儿园接孩子。在我看来,“抱着孩子上大学”不正是那个年代人们“战斗”的一种真实写照吗?
其二,作文题的设计,要让学生有话可说,能够启发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和人生的思考。实事求是地说,面对林林总总的考生,要想设计一个让大多数考生“有感而发”的作文题,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今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题,却好评如潮。比如,作文题具有哲学味和诗意;非常大气,可以考察出考生的人文关怀。
我们不妨看看上海以往的高考作文题。2008年的高考作文题是《他们》,有一位考生这样写道:虽然,他们还在为不多的学费而苦恼;虽然,学校还是交不上水电费;虽然,还有好多体制还不够完善……虽然有好多个“虽然”,但是,只有一个“但是”就足够了,已经有好多视线转向他们,他们正在茁壮地成长。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是啊,许许多多的“他们”为我们上海这座城市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2006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题目是《我想握住你的手》,更是诠释了人与人之间关爱的力量。而2002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面对大海》,更是给广大考生更多想象的空间。
所以,在我看来,给力的高考作文题,也向社会传递了积极的信号。对社会和对人生的思考,才是我们年轻一代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