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基础知识与能力——不得不说的故事

阅读:1640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1/2/28 9:55:01
误读
高考文综政治学科命题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观近几年高考政治试题,大多通过设置实际案例来考查对原理的理解、把握和运用:或是要求考生从材料中提炼出相关原理;或是运用相关原理来分析和解决根据材料引申出的问题。于是乎,许多同学,以及相当部分政治教师都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呕嘞,政治高考再也不要记忆背诵了!
大喜过后是大悲:很多题目咋一看,那是相当的“熟悉”,难度也不大。可做下来一看,往往得分并不高。“很容易的题得不到高分”的阴霾时时萦绕众多师生心中挥之不去,静心细思,造成这种悖论的原因在于平时教学中未处理好基础与能力的关系。以下就以同学们在体验09年高考题过程中的情况来谈点肤浅的感受。
错解
(09年湖北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北方有大面积的缺水地区,干旱灾害时常威胁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2008年冬到2009年春,我国北方冬小麦主产区的8个省市遭遇50年来的特大旱灾,受面积达1.57亿亩。
在中央统一部署下,遭遇旱灾地区的各级政府迅速启动抗旱救灾应急预案,紧急调拨资金、物资,组织干部群众和解放军官兵,全力抗旱救灾,取得了显著成果。
材料二
2009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按照《条例》,在紧急抗旱时期,有关地方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当组织动员本行政区内各有关单位和个人投入抗旱工作,所有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指挥,承担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分配工作任务。
材料三
以往,有些干旱地区每逢大旱即靠抽取地下水和引河水浸灌抗旱,加剧了地下水的枯竭和河水的断流;有些干旱地区却发展诸如高尔夫球场、造纸厂等高耗水型产业,造成雪上加霜;有些地区采取人工增雨作业,但受云雨条件限制难以及时解决干旱问题;有些地方因资金困难,农田水利设施严重缺位,只能靠天吃饭。
(一)、结合材料分析应如何运用经济手段推动抗旱工作。
[答案要点]①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②加大技术推广力度,改革灌溉方式;③运用价格杠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促使人们节约用水。
[解析]本题以2008年冬到2009年春北方大旱为背景,考查了“三农”问题和(水)资源问题这两个长效热点。事实上,本题也可以看作是08年湖北卷第38题粮食安全问题的延续,亦即08年关注的是粮食安全问题的市场风险(因各种市场因素导致粮价上涨),09年关注的是粮食安全的自然风险。
 第(1)题是应用分析题,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运用宏观调控经济手段的相关知识谈如何推动抗旱工作。考生要从微观上弄清“经济手段”包括哪些,并一此为依据,结合材料提供的信息,提出具体措施,这就要求考生具备良好的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思维品质。
分析本题学生错误答题的答案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只知道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知道加大财政支出。(个别同学)
2、知道要改革灌溉方式,答不出技术推广要点。(非常普遍)
3、知道发展诸如高尔夫球场、造纸厂等高耗水型产业不对,但回答通过行政命令来限制。
主要失分原因是:
1、知识体系不完善,特别是对宏观调控“经济手段”的相关知识,掌握不系统,造成调用知识困难或错误。经济手段包括三个层次:经济计划;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经济杠杆,亦即政策工具,包括税收、利率、信贷、物价等。
2、提取和解读信息能力欠缺,信息提取不全面。材料一中“紧急调拨资金、物资”,属于财政收入。从材料三中,可以找到经济手段运用的方向:“有些地方因资金困难,农田水利设施严重缺位”,说明要加大财政支农的投入力度,建设农田基础设施(财政手段);“每逢大旱即靠抽取地下水和引河水浸灌抗旱”,说明要加大技术推广力度,改革灌溉方式,发展节水型农业(科技手段,产业政策);一些地方发展高耗水型产业,由此可以引出要运用价格杠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促使人们节约用水(价格杠杆)。
3、思维发散性不够,围绕一点反复阐述。
第(二)、(三)、(四)小题的答题和主要错因与第(一)小题大体类似。
顿悟
这次高考原题体验给笔者和学生都有很多的感悟:高中政治教与学究竟何去何从?高考复习备考从何入手?是基础知识重要,还是能力重要?
俗话说的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知识就是巧妇手中的米,只有有了“米”巧妇才能尽情舒展自己的才艺。同样考生只有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准确把握其内涵、实质,才能把题答好。实际上近几年高考试题都未偏离以“双基”考查为主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的命题方向,都很重视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知识是基础,能力是提升。只有基础落实,能力才能得以提高。
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说法,学习的过程首先表现为记忆,然后是再认和运用知识。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和背诵等方式熟悉或领会教材中的主干知识(主要是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及其方法论要求),在头脑中进一步加工和整理,并在试题特定的情况下,再认和运用知识,即学习→记忆→再认→运用,构成一个整体,高考试题很好的体现了这一学习的阶段性,由此可见,不管是平时教学还是备考复习,都必须做到知识能力并重。
修正
根据以上原理及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的命题走向,2010年政治复习备考必须在“四求”上多下功夫。
1、求实:贴近实际,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贴近实际,力求实效,是高考思想政治学科命题的一个突出特点。这要求考生在备考时务必在‘求实“上多下功夫。第一,在贴近教材实际。教材是高考命题的根本,也是高考复习备考的依据。所以,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在特别注意贴近教材的基础知识,突出对教材主干知识的掌握。努力梳理知识的体系,概括知识的结构,分析知识间的联系,总结知识规律,比较知识异同,归纳知识特征。例如:经济常识共有57个考点,考生要对每一个考点进行以下几个环节的梳理。(1)是什么,即基本理论,基本观念等的概念、内容、本质(实质)。(2)这什么,即这一知识有什么重大意义。(3)怎么办,即针对某一经济现象,国家、企业、劳动者、消费者应该怎么做或如何应付。第二,在贴近自身的实际。考生在复习过程中要以自己的生活实际为背景,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要贴近生活实际。对于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和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考生应该特别予以关注。第四,要贴近时代实际。党和国家的重大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当今时代的最强音,考生在复习备考中必须密切关注。
2、求活:灵活多变,培养自己的应变能力。
高考政治试题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灵活性,主要表现在:考查内容灵活,力求避免考生死记硬背;考查角度灵活,力求避免考生猜题押题;考查形式灵活,力求展现考生真实能力;评价标准灵活,力求鼓励考生创新精神。灵活性的特点要求考生:第一,在复习备考中要注重知识与能力并重。记忆是基础,理解是核心,应用是目标。要特别重视在主干知识的理解、应用上下工夫。第二,要改变策略,努力探索试题设问角度。在复习过程中要多设置新情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新材料。第三,要多做形式灵活、构思巧妙的新颖试题,以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第四,要特别注意培养在答题时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开拓创新精神。
3、求热:关注热点,增强分析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能力。
社会热点问题是高考命题背景的重要来源,高考政治试题历来不回避反映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的时政热点和反映人类所面临与关心的现实或重大社会问题的社会热点。因此,这要求考生:第一不仅要适度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更要形成关心国内外大事和关注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的习惯。第二,对重大社会热点问题要进行多角度系统分析,特别要关注与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和哲学常识的结合点。第三,在分析热点时,要多在热点所反映的微观而具体的深层次问题上下功夫,不要只在“重大”“特大”时政问题上做表面文章。第四,考生尤其要多关注本省(区)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以及现阶段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4、求综:适度综合,训练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综合性是高考文综试题的精髓和灵魂,近几年来高考文综的非选择题多是采用多门学科或多个问题共同使用一个材料的命题形式,具有知识覆盖面广、辐射时空跨度大、切题角度灵活等特点。综合性的高考命题特点要求考生在复习时做到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和哲学常识综合分析思考,做到学科内的综合。
     来源:网络  编辑:bingxue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