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论依据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率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这就为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理论依据。
如今小组合作学习课堂缺的不是活泼有余的教学情境,不是热热闹闹的教学气氛,也不是表面的小组合作形式,而是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和策略。合作学习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学习方式,对教师而言,它则是一种教学策略。“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不应该成为一种外部强加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内部需要的自然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如何采用“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发展呢?
二、合作学习的分组形式
实施小组成员的优化组合策略是合作学习能否有效的前提。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中完成的互助性学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适时调整分组策略。地理教师由于任教的班级多,对于刚刚从初中升入高中而新组建的班级,在开学伊始,一般不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情况,因此,这时的分组就要与班主任紧密配合,全班学生按“三三三”原则,每排3人,每列6人排出座位,采取前后桌六人组合,并选出组长的形式进行。组成这样的小组是为了在学习过程中更有效地交流、倾听、解释、思考,在分享、协商、碰撞中感受学习成功的乐趣,使学生们都能接受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但这种小组合作,很可能出现组间异质、组内同质的分组。因此在运用4~5周以后,应对学生重新进行分组,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可保证各小组力量均衡,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使学生有机会同别的同学合作,从而使教学过程充满生气和新意。教师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可灵活采取多种分组形式。
1、对照式:地理教学中,地图的使用是经常化的,在地图中要寻找某一地理要素,如果采取同桌互助,不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在不同的页面中,寻找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时,同桌的两位同学分别翻到不同的页面,进行对照,可以减少页面的翻动。
2、针对式:对于几个平行并列的内容,针对小组的学情,让各小组负责其中一项内容,开展小组间合作学习,然后在课堂上汇报,相互纠错、补充、完善,达到全班共同学习的目的,例如要求学生分析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环境特征时,就要从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两个方面分析,此时,就可以安排不同的小组针对性的展示学习成果。
3、辩答式: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对人文地理部分的掌握,教材也相应增加了篇幅,因此如何加强学生对人文地理的掌握是摆在地理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在分析鲁尔区的综合治理与开发中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时,学生就可以根据不同的观点分组,课前搜集资料,在课堂上进行辩论,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其次,小组合作学习教学人数要合理,一般以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和表现自我的机会。ww.st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正确实施讨论策略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一个中心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的成效。是课堂教学对话中教学环境最为宽松自由、学生参与度最高的互动行为方式。在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在积极的互动与交流中获取新知,拓展思维,发展能力。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讨论内容,把握好讨论时机,组织好讨论过程。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合作学习。
在讨论过程中,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交流探讨的时间。如果不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时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更谈不上设计小组活动的独立方案,容易造成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要么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问题提出后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思考,或出现思考障碍,或出现答案不一,此时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好时机,不可问题一抛出就小组合作讨论。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
有效实施评价策略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保障。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课堂上在小组中的表现作深入的了解和仔细观察,对合作较好的小组,组织能力较强的组长,积极参与学习的成员都要及时评价、表扬和激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教师不仅注重学习结果的汇报,更要注意对合作过程的评价还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激励。
五、小组合作学习的主体地位分析
有效实施学生的主体意识策略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多,多数在家里处在“小皇帝”的地位,娇生惯养、我行我素、优越感强,缺少合作意识,往往“合”而不“作”。教师要善于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和彼此鼓励支持,学会在交流中分享成功的喜悦,学会在集体中共同学习和提高。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品质,不会倾听,不善讨论,“合作学习”也就无从谈起。建构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小组成员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让学生学会尊重,帮助别人,乐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但不盲从。要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教师要适时变换角色,参与其中的学习、合作、交流,做个平等的参与者,耐心的引导者,热情的帮助者,积极的鼓励者,让学生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观念。
六、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和目的
教师可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各种游戏、活动,并采用各种方法,让学生明白:我只是社会中千千万万个人中间的小小一员,不可能孤立地在社会上生存,必须依赖与他人的交往和合作,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与他人交往是一件多么愉快、多么有意义的事。这样,学生合作学习的主体性将得到逐步的发展和提高,为“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