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高考在线 >  阅读文章

北大淡化“偏才怪才”引争议 被称非北大之错

阅读:1954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1/1/28 16:05:39
 [导读]北大完全有权利青睐“全才”,其他高校也都有自己的选拔标准,同样有权利招收“偏才”“怪才”。而在一个公平公正的选拔环境中,无论是“全才”还是“偏才”,都会有自己施展才能的天地。
北大已开始对今年校长推荐并经审核通过的210名学生名单进行公示。北大负责人表示,希望招收综合素质全面、学科成绩突出、具备发展潜能的优秀学生,不鼓励招收“偏才”、“怪才”。北大此举引发社会议论。
正方:
未尝不是明智之举
既然叫做“偏才”、“怪才”,想必多少有些个性,没准还或多或少会有些脾气,对于大学而言,假如一不留心招进这样的“偏才”、“怪才”来,其实或多或少也意味着麻烦和风险。从这个角度来看,北大不鼓励招收“偏才”、“怪才”,其实未尝不是明智之举。
不仅如此,按照北大给出的相关理由,北大的做法,其实有着更多的长远考量。例如,既然大学选拔标准不可避免会产生“指挥棒”效应,如果大学都表现出对偏才、怪才们的过度偏爱,类似的偏才怪才培养标准也同样难免滋生,而这的确可能对基础教育形成一定程度的误导。(武洁)
不选怪才偏才不全是北大的错
平心而论,北大的苦衷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既然没有标准,也就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那么如何来平抚社会争议。北大是国内顶尖大学,如果让这样一所大学去招一群考分不高的学生入学,如何去面对公平的质疑呢?谁敢保证招进去的偏才怪才就一定能成为像钱钟书、闻一多那样出类拔萃的人物呢?
高考虽然派生出了高分低能的问题,但不管怎么说,它都是当下最公平的一种制度,虽然在执行环节仍然不尽如人意,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制度的刚性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权力寻租的空间。
所以说,哪怕真有这样的偏才怪才存在,北大能不能录取还真是个问题,这不是光有胆量就可以办的事,作为公办学校,公益性永远是第一位的。在社会公平大于一切的情况下,期望一项单独的制度来打开缺口,期望身陷其中的北大来承担这样的责任,未免过于苛刻了。
北大面临的困境,那些拥有推荐权的中学校长又何尝不是这样,相信这些中学校长还是有着“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气度的,问题是,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在从小学就开始占据绝对主角的应试教育中,能产生多少偏才怪才,实在不容乐观。即使他们有惜才如金的责任心,那也要有偏才怪才可选才行。
说到底,不选怪才偏才的北大也许很让人遗憾,但这不是北大的问题,也不是骂骂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全社会的问题。(麦东)
反方:
不招偏才怪才”掉入标准化陷阱
标准当然是个好东西,但如果过度去僵化标准,就很容易掉入教条主义的泥潭。现在北大这一番关于不鼓励招收“偏才怪才”的说辞,就处处闪动着教条主义的腐气。
这些年,应试教育的模式化与标准化曾引发太多争议。诚然,标准化考试有其符合时代特点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标准化本身就不存在任何弊端。比如,媒体曾不止一次报道过,一些作者发表的文章被选为高考语文阅读题后,最后自己给出的答案竟然都不符合参考答案。“我的文章成了高考题,而我却不会做……”这样的尴尬,就揭示了应试教育一刀切的误区。应试教育的标准化,很可能只是少数人的标准,由此带上强烈的教育工具化与机械化的烙印。而许多所谓的“偏才怪才”,恰恰就因为不符合这样的人为标准,被摒弃在高校大门之外。
这是一个社会分工越来越复杂的年代,更是一个价值更加多元的年代,很多“偏才怪才”恰恰可能成为这个社会最需要的人才。高校在标准化考试之外,应该有勇气给予这些人才一个更好的向上流动的途径,那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人尽其才”。
“偏才怪才”也是不容忽视的人才,对社会来说是一种宝贵的财富。现在,高校应该走出行政化的思维,以开放宽容的心态来面对这些人才,而不是扛着所谓的“标准”,制造一副副模式化的教育面孔。
12
     来源:新民晚报  编辑:kostbar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