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诗中有科学

阅读:3456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1/1/4 15:12:33
诗人也有独特的科学视角,南宋诗人陆游在《初冬》说自己:"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他另一首诗:"山蜂却是有风味,偏釆桧花供蜜材。"细致观察到蜜蜂喜欢黄花香味特点。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也从古诗中得到启发,诗人王维《敕赐百官樱桃》诗说蔗糖性寒,帮助他应用蔗桨泻除中热。
好诗不厌百回读,细品慢酌有异趣。李绅的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揭示春华秋实,的植物生长规律;许浑山雨欲来风满楼,预示出暴风雨前的气象征兆;刘禹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睛,是对江南夏季雨水的真实写照。白居易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反映了潮汐规律和地壳巨大运动。
俄罗斯科学家伊林说过:历史上"科学与文学是同时起跑的。"浏览诗史,不仅如此,而且诗歌走在科学前面。
宋朝诗人辛弃疾《木兰花慢问月》:"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这首词已朦胧地想象到月球绕地球旋转这一运行规律。当代天文重大的科学问题,被古代诗人先认识。因此,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密合,可谓神悟。"这个科学问题,直到四百年后欧洲哥白尼,伽利略才作了科学的结论。
第一个釆用"石油"这一科学名词的是宋朝沈括《延州诗》"化尽素衣冬未老,石油多似洛阳尘。"诗中用"多似洛阳尘"预言中国石油蕴量丰富,多生于地中无穷。"
雪化之所以称雪花,是因为它有花的形态,尽管雪花形态各异,但都离不开基本形状六角形。世界上最早揭开这个奥妙的是西汉韩婴的诗作《韩诗外传》:"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南北朝诗人庾信有:"雪花开六出,冰珠映九光"诗句。在当时没有放大镜的情况下,这一发现是很了不起的。欧洲直到公元1611年才由德国科学家刻卜勒记述雪晶是六角形,在记述雪花形态方面,诗歌比科学早一千多年。
古诗说: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花香鸟语、风花雪月就是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的是我们要领会这种传语,古代诗人,可称为懂得大自然语言的诗人。当然,诗歌和科学是两个相距甚远的学科。但是,艺术和科学又是相通的,艺术也是一种思维,尽管他们无意探求科学之奥妙,却以他的真知灼见、神来之笔,闪烁诗中科学。我们欣赏古代诗词时,既陶醉艺术之美,同时也领略科学之韵味。
卢贤生
12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xiaoxiao@126.com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