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高考在线 >  阅读文章

2011年高考复习指导方略—化学(大纲)

阅读:960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0/10/13 16:48:03
  化学科考试旨在测试考生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考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二是考生应具有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三是考生初步运用化学视角,去观察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各类化学问题的能力。考生要注重将这三方面与复习备考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将知识内容的复习转化为切切实实的解题能力的加强和考试成绩的提升。
  复习过程一般分三轮进行:第一轮按章节复习,时间从前一年的9月初到第二年的3月初;第二轮主要按六大板块进行专题复习,同时进行相应的专题训练,时间从3月初到5月初;第三轮主要进行高考适应性模拟测试和纠错练习,估计一个月左右的时间,5月20日左右回归课本查漏补缺。
  一、第一轮复习——巩固“双基”
  按照高中化学教材第一、二两册的章节顺序复习,将高三内容穿插进去。复习过程中,不是课本内容简单的复述,而是抓住课本的知识点,紧扣课本每一章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整理、分类、回忆、对比、联想,从而搞清课本章与章、节与节以及章与节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全面抓好知识点和考点。具体的做法是:按章节顺序,根据《考试大纲》以及历年的高考情况,将每一章的知识点通过具体的题目逐个练习巩固。另外,在教师的指导下,要弄清重点、应熟练掌握知识点以及高考的热点,这样才会做到有的放矢。
  1.时刻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正确处理好“纲”与“本”的关系
  在高三总复习期间,我们要始终对照理综《考试大纲》化学学科的内容和课本的重点知识,正确处理好《考试大纲》与课本之间的关系。《考试大纲》是高考化学命题的基本依据。高考总复习要重视课本,但也要注意对课本中重点知识的拓展和延伸。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照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和课本上的重点知识,找出知识点、考点的联系以及考查方式,把课本知识进行适当的深化和提高,抓重点、抓规律、抓知识归纳小结,抓知识点和考点的联系,不死记硬背。对知识点的处理应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明确考试目的、能力要求和考查内容。力求抓住五点:①知识点;②考试点;③能力点;④德育点(爱国主义、科学史);⑤实际点(联系工农业生产、国防科技、环保知识的实际)。不猜题、不押题,不做死题,少走弯路,以求实效。根据对多年高考化学试题的分析、观察,化学命题的思路是“守纲不守本”,即知识守纲守本,不超出课本的范围,而能力不守本,可以大大超越课本习题的要求。
  2.读好课本,用好课本,掌握“双基”,提升能力
  课本是考生复习的依据,要重视课本,运用课本,任何参考资料都不能完全代替课本。针对化学教材“概念多、理论多、反应多、物质多、实验多、现象多”等特点,一轮复习中,每个章节要熟读课本,对课本的重点内容反复读,从而不断加深印象。对课本上的重点知识要边读、边批、边画、边记、边思考,这样才能对课本知识掌握熟练,掌握的知识才会丰富,自学能力也就培养起来了。根据历年高三考生的考试情况来看,基本概念、化学用语问题在考试中经常出错,因此一轮复习的过程中应注意课本中基本化学用语的书写和表达(如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电子式、结构式、电极反应式等的书写),注意化学反应的条件,强化化学用语的规范性。
  3.注意练习的针对性,发挥近年高考题的示范作用
  高考题是高考要求的具体体现,它既反映了高考的范围、重点,又展示了题型特点。近年理科综合化学高考题一直保持一定的连续性,所以在一轮复习中要以它们为范例,把握高考的尺度,这对于强化高考意识十分必要。另外,对理科综合试卷中的典型试题要亲自动手做一遍,认真分析,特别要对有机题、实验题、无机推断题认真剖析,在学习中体验高考命题方式和对思维能力的要求,领悟解题的基本思路,熟练掌握常用的解题方法。
  4.建立错题档案,完善知识
  一轮复习中注意通过平时的练习以及单元检测,发现自己在复习中存在的知识缺陷和能力不足之处,对复习中出现的错题进行归类整理(可以按方法技巧进行整理,也可以按知识点进行整理),并分析出错的原因,并且在后面的复习过程中翻阅以往出现的问题,避免在今后的复习中出现类似的错误,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后两轮复习的针对性。
  二、后两轮复习——能力提升的关键
  1.抓好专题复习,形成知识体系,提高课堂复习效果
  学校一般采用“六大块”专题复习(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化学反应、无机推断、有机合成与推断、化学综合实验)的方法,掌握各类主干知识的特征。对自己存在的知识盲点有针对性地训练,把已有的知识连成片、织成网,构建与《考试大纲》相一致的化学知识体系。
  2.强化实验,规范步骤,提升能力
  近年理科综合高考化学实验题有许多原型都在课本上,但问题的情境、设问的角度是新的,看似容易得分难。所以复习中应注重对教材常见实验原理的剖析,在实验步骤的规范性、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实验结论的科学性等方面下工夫。同学们在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系统阅读所有学生实验、演示实验,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把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结合起来,把实验原理、实验设计和安全操作结合起来,既要掌握一套装置的多种用途,也要掌握一种仪器的多种用法,同时也要学会正确、简练地表达实验现象、过程和结论,注重探究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的训练。
  3.重视习题的反思
  在老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进行习题训练,切忌搞“题海战术”,做好习题的反思工作,具体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对习题涉及到的知识点的反思:对同一知识,命题者可以从哪些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或以哪些不同的层次和题型来考查。②对解题方法的反思:本题还有其他解法吗?哪种方法更好?若把某一条件换了,此题又变成什么样的习题?又如何去解?③解题规律的反思:解完一道题,要反思所用的解题方法有无规律可循,解题思路是否严谨,解题方法是否灵活、有创意,怎样解答最具技巧性且最简单。通过几道题的求解,引出一类题的解法,可以更有效地强化解题能力,提高解题效率。④解题失误的反思:在解题时可能出现种种失误,这些失误既有可能是知识上的缺陷或能力上的不足所造成的,也可能是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这些非智力因素主要表现在答题方法、书写规范、应试心理调控、时间的合理安排等方面。自己是否很好地理解了题意?在解题时曾走过哪些弯路?犯过哪些错误?这些问题又是如何改正的?自己的“老毛病”又犯了吗?解这类题的思维模式是什么?及时整理,提高辨析能力,努力克服自己在解题中的不足之处和不良习惯。⑤反思题中的陷阱及推理是否严密、有无漏洞,反思语言表达是否简洁、准确、严谨、完整,解题过程是否优化。总之,养成解题的反思习惯,善于在反思上下工夫,既有助于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和同化以及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又可提高解题的效率和正确率。
     来源:网络  编辑:kostbar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